李迪:子夜听音,匠心守护供水管网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李迪:子夜听音,匠心守护供水管网

发布时间:2025-04-30 08:50:57

本报通讯员 王圆梦

凌晨2点,镇江梦溪广场的路灯在寒风中摇曳,一个穿着反光背心的身影正趴在地上,耳朵紧贴着听漏仪,在DN600的水泥管旁一寸寸挪动。他是镇江市自来水公司测漏队队长李迪,刚刚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年来,他用脚步丈量了1000平方公里供水版图,用匠心守护着全城600公里管网的“脉搏”。

“金属管漏水是‘呲呲’声,塑料管是‘咕咕’响,不同材质、压力的管道,漏声都有讲究。”时光回溯到2006年,20岁的李迪跟着师父李静第一次踏上测漏岗位,老一辈供水人的言传身教,让他深知测漏是门“靠耳朵吃饭”的技术活。为了练出“顺风耳”,他下班后揣着听漏仪钻进老巷,每天步行10公里,只为分辨0.1分贝的细微差异。

这样的勤学苦练,在2008年冬夜迎来了一次关键检验。梦溪广场的地面渗出清水,他顶着零下5℃的寒风,反复测听,终于测到了一处DN600管道上的漏点,这是他职业生涯第一次自主测到大口径漏点,那种兴奋快乐难以言表。这次经历也让他明白:测漏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耐心与执着的修行。

岁月沉淀中,他的脚步踏遍镇江的街巷胡同,听漏仪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一次次深夜里的坚守,让他从“职场新人”蜕变为同事口中的“管网活地图”。20年来,李迪带领团队测出管网漏点4500余处,个人测得1500余处,节约供水成本近千万元。

作为“王祥服务队”队长和“匠心青蓝”导师,李迪将20年的实战经验凝结成“三步听音法”:先辨路面异响,再用相关仪锁定范围,最后钻孔确认精准位置。“漏声像音乐,高低长短都是‘密码’,得让年轻人在泥水里摸爬滚打才能悟透。”他带着徒弟王洋、陈凯蹲守爆管现场,手把手教他们在复杂环境中捕捉漏声,在DMA分区计量数据中分析规律。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两名“95后”徒弟李港、杨文定快速成长,2024年两位队员共测漏点330余处,其中一人还获得了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评估专业技术中级资格,成为团队“技术新星”。此外,李迪还创新“理论+实战”培训模式,将智慧化平台数据与传统测漏技术结合,带领团队测漏效率提升40%,让“老手艺”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作为京口区人大代表,李迪的手机24小时为百姓待机。2025年初,市政路23号305室的90岁梁奶奶打来电话,称家中水龙头锈蚀漏水。他带着服务队上门,发现老人家中管道老化严重,当即免费更换阀门、维修管线。“打开新龙头时,奶奶攥着我的手不放,说‘这水比以前清亮多了’。”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在100余户孤寡老人家中上演。

在他带领下,“王祥服务队”累计解决用水难题千余次,获得江苏省志愿服务银奖。他常说:“测漏仪听的是管道的‘病’,我们更要听百姓的‘心’。”走街串巷时,他总会多带一套工具,看到老旧小区的锈蚀管道就顺手维修;接到用户咨询电话,哪怕是“水小”的细微问题,也会上门排查三遍——“百姓的用水小事,都是我们的心头大事”。

如今,40岁的李迪依然保持着深夜巡检的习惯。从青涩学徒到测漏专家,变的是岁月的容颜,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