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榜生”到大工匠:朱玉庭的技能逆袭之路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从“落榜生”到大工匠:朱玉庭的技能逆袭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30 08:50:58

本报记者 谢丹娜 通讯员 杨晶晶

从一名高考落榜后在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逐步成长为江苏省卓越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主导的工艺攻关项目已累计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精密成形中心副主任朱玉庭,用奋斗完美诠释技能逆袭之路。

1983年出生的朱玉庭是淮安市淮安区人,高考落榜后,来到南京建筑工地打工。逆境总能给人磨炼的机会,两年多的建筑小工经历,培养了朱玉庭克难攻坚、吃苦耐劳的精神,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转行进入工厂生产一线后,非科班出身的朱玉庭,连生产图纸也看不懂。面对理论知识的欠缺,凭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他自费上夜大学习,购买大量技术类书籍,坚持每天工余时间刻苦钻研,凭借勤奋努力,从一个技术“小白”渐渐成为岗位“大神”。

2014年,朱玉庭回到家乡,入职双环齿轮。公司实施自动化车间项目建设,其中精密车床加工出现的“断屑”问题,阻碍了项目前行的步伐,如果“断屑”问题不解决,项目就会“腰斩”。朱玉庭主动请缨,吃住在车间,钻研半个月攻克了难关。他还借机对刃具重新选型,使项目刃具成本费用较过去降低62.8%。这次技术攻关成功,让他信心倍增。很快,他又把目光瞄准了新能源汽车,带领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锻造工艺,能够增强新能源汽车减速齿轮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性,延长使用寿命,每年可为企业节省400万元。

此后,面对“岱摩斯”项目精度要求高、“麦格纳”项目产品需求“井喷”等难题,朱玉庭在生产实践中潜心钻研,攻克了产品加工变形、双曲加持、大切削刚性不足等技术壁垒,持续优化产品加工工序,使产品不良率由30%降至0.2%,其中两大类产品的平均生产效率提升23%,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2017年,朱玉庭被评为淮安市劳动模范,市区两级工会在双环齿轮公司成立朱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之初,企业接到福特汽车变速箱齿圈的开发项目,要求齿圈成品不能有任何毛刺。一个齿圈有18个齿,每个齿槽有24个棱角,432个棱角不能有任何毛刺。按照当时的生产工艺,要实现这样的标准,几乎就要动用“人海战术”。

全靠人工打磨,3个工人每个班次工作11个小时,最多只能打磨400个齿圈,生产效率偏低。不仅如此,全靠人工打磨,可能会存在疏漏,甚至产生新的损伤,导致次品率较高。怎么才能提高效率,提升合格率?朱玉庭一头扎进车间,带领团队拿出了上百种方案,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发现,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把毛刺控制在5丝也就是0.05毫米以内。又经过9个月的研发和试验,他发明了新型端齿旋分加工整体式三面倒角刀片等两种刀片,成功将毛刺控制在了5丝以内,攻克了毛刺自动化去除的技术路径。时至今日,这项技术依然业内领先。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依靠传承,才能让一群人跑得更远。”作为公司的“特聘讲师”,朱玉庭将自己近20年的从业技能倾囊相授,为企业培养出5名高级技师、9名中级技师和20多名调试工程师。他带领工作室取得100多项国家专利,大大激发了企业职工的创新创造热情,每年的“五小”创新项目数量超过7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