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淮安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4-08 11:55:10

淮安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卢克余

近年来,淮安市高度重视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其中,2022年,新时代淮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相继出台了《2022年淮安市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构建“1+10+N”培训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方案举措,明确了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技能人才培养、技能竞赛影响力、高技能人才培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

为此,笔者从淮安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

主要做法:

(一)培训助推。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获证培训,鼓励全市高级技师,特别是获得“江苏大工匠”“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等称号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参加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研修。还围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开展“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

同时,针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清单式管理、阶梯性管理,补贴职业(工种)目录分为ABC三类,适度拉开三类职业(工种)、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的补贴标准。2023年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42万人次,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并发证3.67万本。

(二)创新引领。打造岗位全员创新、班组团队创新、创新工作室引领创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创造模式。组织职工开展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活动。深化 QC 小组建设,组织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探索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群众性创新活动纳入龙头骨干企业研发管理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与此同时,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组织开展十大职工科技创新成果、职工先进操作法、职工发明专利、职工发明家和十佳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推荐评选。2023年,共评选出30项市级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发明创造,99项企业一线职工专利,50项市级“五小”优秀项目。其中,淮钢特钢《一种高铁车轴用钢及其生产方法》获“2023年度全国职工技术成果特等奖”,华晨气缸套、富准精密模具职工操作法分获评省“五小”活动优秀项目、省十大先进操作法。

(三)竞赛促进。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组织开展示范性劳动竞赛。开展十大行业、百个工种、千家企业、万名职工“十百千万”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仅2023年,就有62项赛事被纳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技能竞赛也从传统产业领域向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拓展,从企业行业职工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覆盖。截至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1.65万人,年均新增8000人以上。

(四)产教融合。成立“淮安工匠学院”,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鼓励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聘用劳模工匠、技术能手作为产业导师,支持中职学校与“333”主导产业企业、新招商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其中,2022年,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将江苏工匠、富士康科技集团(淮安)厂区企业大师杨新春引进学校,成立富士康模具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两个人才专班。截至目前,杨新春与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淮安技师学院、高职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110批,培养研磨、线割、放电、铣削等专业人才3100多人次,培养高级技能人才(高级技师)40多人。

(五)评价激励。全面推行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健全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推动“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化。累计培育67个省级企业首席技师,1个国家级、1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6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积极试点“新八级工”,打破技能人才评价“天花板”。

围绕评价主体、评价职业、评价对象等维度,出台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细则,遴选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截至目前,全市自主评价机构共有72家用人单位,其中规上企业51家、职技院校18家,备案职业(工种)130多个,实现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县区全覆盖。

此外,提高技能人才各类待遇。指导企业建立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及正常增长机制,5名高技能人才获评2023年度“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得到奖励。鼓励高技能人才申报省市重点人才项目,对申报入选的给予相应资金资助,向高技能人才发放“淮上英才卡”696张,让优秀产业工人和高层次人才一样享受免费乘车、免费观影、免费游园等贴心暖心服务。

存在问题:

(一)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调研发现,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非公企业认为技能人才培养费时又费力,顾虑很多。有的企业怕培养的人才质量达不到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有的企业担心培养了技能人才力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会选择跳槽,往往给别人做“嫁衣”;有的企业实行以岗定薪的工资制度,但各个等级收入差别不大、津贴级差较小,激励作用不明显。

此外,技能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企业需求还不够紧密,人才和地方发展接轨不密切,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地方企业需求,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往往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二)技能竞赛影响力不广。真正能叫得出、叫得响的劳动技能竞赛品牌不多,能走向江苏和全国的优秀技能人才更是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竞赛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格局不高,规模不大,影响不广,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比如:徐州制定出台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推进以赛促训、以赛促培机制,形成国家、省、市梯次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选手屡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值得学习借鉴。

(三)高技能人才培树仍显不够。当前,全市高技能人才在产业工人中占比不高,有相当部分分布在服务性行业,比如育婴、保育、中式烹调等。处于新兴产业一线、能够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较为紧缺。淮安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3年,全市和各县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750人。而与周边的兄弟市公布的数据对比,淮安高技能人才占比还有差距。其中,宿迁2023年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就已达861人。连云港在2023年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超过800人,并形成市、省、国家“梯队”技能人才队伍。

对策建议:

(一)着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因地制宜下活人才培养“一盘棋”。

针对淮安自主研发企业少、代工企业多的情况,要围绕主导产业集群,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订单培养的方式,深入推进骨干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将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快实现学生实训车间与生产车间并轨,企业岗位标准嫁接校园实训工位建设,实习工位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缩短上岗适应时间,努力实现毕业即可正式上岗,让企业和学校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

同时,依托淮安技师学院、工匠学院,以及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资源优势,建立起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冶金、盐化工、纺织、绿色食品、龙虾、建筑、电力、通讯、烹饪等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技能培训体系,精准化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技能型人才。积极将“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落到实处,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指导培训技能人才。鼓励劳模工匠和企业技术带头人到高校兼职任教、讲座授课,还可安排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活动,从而有效精准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实效性和覆盖面,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培训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技能人才免除后顾之忧,在技能逐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二)加强技能竞赛体系建设,自上而下携手并进种好“责任田”。

各级、各部门要做到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搭建好、利用好企业、行业、市级“三级”技能竞赛平台,形成富有特色的“三级”联动模式和体系,自上而下做好分内事,携手并进种好各自“责任田”。

一是要举办好企业内部技能竞赛。企业要重视内部技能竞赛,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通过开展、组织职工参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工种技能竞赛活动,引导产业工人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提升技能水平,还要对竞赛先进个人给予隆重表彰和奖励,并建立和完善“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让技高者多得,从而形成“学技术、比技艺”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举办好行业性技能竞赛。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和重特大项目、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产业链“产改”等工作,开展好主导产业、产业链行业技能竞赛,形成富有特色、服务产业的技能竞赛项目,将行业与生产实践的操作融入其中,真正实现围绕产业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带动和培养出更多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要举办好市级层面技能竞赛。市级竞赛要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制造、信息通信、建筑工程、生活服务等项目,吸引广大技能人才参赛展示风采,激励和带动更多劳动者关注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走上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之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同时,通过全市性高水平职业竞赛比拼,带动大批技能人才参加省级、国家级选拔赛。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观赏性、互动性强的技能交流展示活动,并组织一定数量的技能人才和职工参加观摩活动,扩大赛事的引领性和社会影响力。

(三)创新技能人才培树模式,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

要紧紧围绕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畅通成长通道等方面入手,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指导企业建立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及正常增长模式。

一要在“评”上有创新。积极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破除学历、资历、论文、奖项的限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创新开辟产业人才职称评价,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搭建两类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要在“奖”上有机制。对于高技能人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要健全激励机制,比如: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实行奖励津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或取得各级工匠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在劳模先进等评选中,要按规定的比例,体现技能人才的占比等等,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要在“培”上出实招。各部门、各企业要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切实做好辖区内企业优秀人才、高端人才的激励培养和招引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让人才招得来、留得下。同时,还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以及“师徒结对”培养模式。其中,江苏康乃馨公司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该公司把提升职工素质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出“康乃馨师傅”传、帮、带体系,签订“师徒责任状”,制订细则,明确思想道德品行和具体操作技能指标传承要求,实行定期考核,徒弟的成长情况与师傅加薪、晋升晋级挂钩。反之,如果徒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目标等级,就可能面临“末位淘汰”。这一举措,让压力变动力,“师徒结对+奖惩考评”让师傅教得用心,徒弟学得很投入,不少徒弟都走上了公司管理岗位。

技能成就人生,人才创造世界。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技能人才更是开拓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当前,淮安正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奋斗目标,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发展关键期,全力筑牢项目攻坚、产业培育、县域经济三大基石,持续增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三大动力,不断厚植交通枢纽、绿色生态、营商环境三大优势,这都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大军。为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企业持续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激励力度,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文系淮安工运理论研究课题成果,有删减)